舟山市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

Zhoushan Special Equipment Inspection Research Institute

   
 • 当前位置:
基层反映:“两新”老旧住宅电梯更新存在问题亟需关注
来源: | 作者:机电一科、综合业务管理科 | 发布时间: 2025-08-27 | 282 次浏览 | 分享到:

我市自2024年国家设备更新与消费品以旧换新”(以下简称“两新”)政策实施以来积极推进老旧住宅电梯更新工作。截至目前,已完成352台更新电梯的监督检验,累计出动检验人员1056余人次,开具检验意见通知书335份,提出整改问题1685余。虽然工作取得一定进展,但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暴露出电梯选型与建筑适配矛盾、补贴政策下配置降低、拆装环节风险突出、安装监管存在薄弱环节等问题,导致后续投诉增多,相关安全隐患亟需关注。


选型与建筑适配性矛盾。选型前未评估建筑条件,将钢带曳引系统换为钢丝绳系统,曳引轮直径、包角、井道空间等参数要求差异显著,造成设备与建筑结构不匹配,导致后期维保成本增加盲目“提速”导致机房布局不合理、井道空间压缩不仅影响建筑结构强度,增加维保难度、降低安全冗余度,还易造成墙体渗水、开裂等安全隐患。


二是借补降价致配置降低。“两新”电梯15万元国补政策本意是减轻居民负担、推动更新换代但部分厂商利用补贴政策空间,将产品价格直接锚定补贴额度,普遍采用“简配方案”。低配置电梯可能存在核心部件降级(如主机配置降使用)、维护成本转嫁、零部件故障率高电子元件兼容性差等问题,严重影响电梯安全运行和应急救援


拆装环节风险较突出。老旧电梯拆除属高风险环节,因监管责任主体不明确易被忽视。拆除旧梯操作不规范,存在部件高空坠落导致井道结构受损、通信信号装置破坏等情况;拆除井道口未有效封闭,形成“黑洞”陷阱。受 “赶工期、保节点、追时效影响,安装中普遍存在交叉作业、穿插作业、疲劳作业等粗放式工现象,不仅影响安装质量和作业安全损害新梯安装基础的稳固性,放大了原有技术风险。


安装监管存薄弱环节。安装过程管理混乱,现场物料堆放无序,易燃耗材与电气设备混放,存在火灾安全隐患,且缺乏安装过程记录,安装工期被不合理压缩。安装工艺调试不规,突出表现在门锁装置调整不当、门运行与导向卡阻、紧急报警装置失效门间隙超标功能性安全部件测试无效等方面。施工单位自检弱化流于形式,安装过程缺乏有效的质量把关和整机试运行环节,安全部件、门系统、整机运行调试仓促完成削弱电梯本质安全


对此,基层建议:


一是严守“适配红线”,强化前端技术评估。组织相关部门将老旧建筑结构安全复核、井道精准实测作为“两新”电梯更新项目立项审批和选型的强制前置条件。参照《老旧住宅电梯更新选型配置技术指南》,重点明确不同技术路线(如钢带换钢丝绳)、速度提升、载重变化等场景的建筑适配性要求,重点评估技术迭代对建筑结构、空间尺寸的影响,从源头规避适配矛盾。


是严控配置底线”,杜绝“简配”行为。严格执行《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关于做好住宅老旧电梯更新有关工作的通知》(市监特设发〔2025〕52号),设定并公布设备最低安全性能指标和核心配置要求强化监督检验中配置符合性核查,重点核查合同约定配置与实际安装配置一致性,严查偷梁换柱以次充好行为对因简配导致高故障率、安全事故或引发严重投诉的,建立责任追溯制度。建立健全产品质量保证体系,鼓励或强制要求厂商延长整机质保期,或提供更长期限的全包维保服务。


是严设“拆装线”规范风险作业。明确相关部门监管职责,电梯拆装工程纳入专项监管强化拆装方案的前期审查和现场监管明确拆装流程、吊装方案、高空防护、电气操作等关键步骤的安全规范严格执行施工前安全交底明确操作规程、风险点及应急措施,对复杂环节操作人员开展专项培训科学测算并公布各类拆装工程的最低合理工期,严禁不合理压缩工期,有效降低拆装环节安全风险。


严抓“质量标线”,强化过程管控建立“红黑榜”评价体系,重点关注安装单位监督检验“一次合格率”、“两新”业绩和技术力量建立健全质量安全总监质量安全员制度切实落实主体责任。提升监督检验深度与频次,对安装质量问题零容忍”。发现问题既要督促整改,更要倒追过程管理责任,同时加强产品更新迭代时的安全技术把关严防自检失真”;探索建立安装质量信用档案,将一次通过率、故障率、投诉情况纳入评价体系,实施分级管理和市场准入限制。